人物生平
唐朝 武德(公元618~627)初期,阿史那ⷦ摩多次來唐朝, 唐高祖李淵封他為和順郡王。唐 貞觀四年(公元630年),唐王朝利用東突厥汗國內部的階級矛盾,以及民族矛盾尖銳加劇的時機,以大將軍李靖等率兵十餘萬,分道出擊,俘獲頡利可汗,東突厥滅亡。
頡利敗亡後,部眾或走 薛延陀, 或走西域,多數人歸順唐朝,總數約十餘萬口。如何安置這批突厥餘眾,群臣意見不一。中書令 溫彥博建議將降眾安置在黃河以南,效法當年 漢武帝在五原塞下安置 匈奴降眾的辦法,保全其部落,使其不離土俗,又可為唐捍蔽外敵。唐太宗一方麵希望突厥能為唐所用,助唐抗薛,―方麵又擔心突厥力量單弱,置於漠南塞外恐為薛延陀所侵襲,遂采納溫彥博之策,置突厥降眾於長城河南之地。唐朝在 朔方自 幽州至靈州之間設置順、枯、化、長四州都督府, 分頡利之地六州,左置定襄都督府,右置雲中都督府,以統其部眾。阿史那ⷦ摩以其忠心事主得到唐太宗賞識,除官右武侯大將軍、化州都督,受命統率頡利舊部。不久改封懷化郡王。
主要功績
唐貞觀十三年(公元639年), 唐朝為牽製和威脅薛延陀汗國,集中精力對付高昌,聲稱欲把散處河南十餘萬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,複其故庭,繼其先緒。唐太宗封阿史那ⷦ摩為乙彌泥孰俟利泌可汗,賜姓李氏。封阿史那ⷥ🠧樳⧎,阿史那ⷦ⧎,建牙於定襄城(今 內蒙古和林格爾)。隨阿史那ⷦ摩渡河者有帳戶三萬,勝兵四萬,馬九萬匹。唐太宗詔賜南至大河、北至白道川的整個漠南塞外地區。
阿史那ⷦ摩率部渡河加劇了大漠南北局勢的緊張。薛延陀國積極備戰,準備乘唐太宗赴泰山封禪之機,進攻漠南突厥。阿史那ⷦ摩遵照唐太宗的部署,嚴陣以待。唐貞觀十五年(公元641年)農曆11月,夷男借口阿史那ⷦ摩部數次竊取薛延陀的羊馬,率其子大度設領薛延陀本部及同羅、仆骨、回紇、白雷等部二十萬人南攻白道川。
阿史那ⷦ摩按照事先的安排,誘敵深入,前後輒退,棄白道川入保長城。夷男命大度設率三萬精兵追至長城。唐太宗命兵部尚書 李績為朔州道行軍總管,率兵六萬,騎一千二百屯朔州(今山西朔縣);以右衛大將軍 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,率兵四萬、騎四千屯靈武(今寧夏寧武),以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為慶州道行軍總管,率兵一萬七千人,出雲中。又以營州都督張儉,涼州都督李襲譽率兵側應。農曆12月,唐軍反擊,大度設率所部度青山(今內蒙古呼和浩特)而北,李績率輕騎直趨白道,在諾真水追及大度設,薛延陀兵敗潰逃,死傷慘重。
唐貞觀十七年(公元643年),阿史那ⷦ摩部眾相叛離,南渡黃河,唐朝將其安置於勝、夏二州之間。阿史那ⷦ摩入朝,授右武衛將軍,以征遼東。
人物評價
阿史那ⷦ摩逝世後,唐王朝贈兵部尚書、夏州都督,令陪葬 昭陵,其墳狀如白道山,並於化州立碑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